病人家人不同看法
文:陳曉蕾
有一位女兒額外著緊腦退化症媽媽是否能夠說話,特地有一本記事簿,記下每一天媽媽說過的話,可是隨著病情發展,媽媽還是漸漸失去語言能力。這對醫生也很難受,但腦退化症就是如此,要調整期望。
當照顧者無法接受病情繼續發展,甚至變成投訴,醫生有時也沒法說服照顧者,唯有等時間,讓照顧者接受。
曾經有研究在院舍訪問晚期腦退化症患者的家人,如果病情再差無法進食,會否考慮插鼻胃喉,很多家人都說插。醫護人員解釋就算使用人工導管餵飼,也只能撐幾個月,可能會有肺炎,生活質素並不理想,之後再問家人,有一成多人聽了解釋後放棄插喉,可是仍然有大半數家人堅持。
醫護人員再問,如果不止是晚期腦退化症,並且是不可逆轉的昏迷?依然有六成家人選擇插喉——同期我們在院舍訪問了超過一千名院友,這些院友仍然神志清神有足夠能力作決定,超過八成都說不會接受人工導管餵飼。
家人和病人的看法,差異很大。雖然這兩個研究都是十多年前進行,也許近年家人對腦退化症認識多了,可是仍然很難放手。就像人們都知道會死,但沒預計自己真的會死,明知病人已經退化到接近臨終,仍然感到錯愕。
我最近有一位年過七十的朋友患癌,本來打算紓緩治療為主,因為家人要求,同意做手術,手術後兩個月仍然擴散,朋友要求嗎啡減少氣促不適。「你會想保持清醒,多點時間見家人嗎?」我問,朋友坦言寧願舒服一點:「還有什麼沒交待的?我只想舒服一點地離開。」如果家人不捨得,要等到很差很差時才放手,那病人就要捱過這段過程。
知道另一間院舍有一位兒子,堅持要人手餵晚期腦退化症的媽媽,說媽媽以前最喜歡就是吃東西,但媽媽吃不下,他仍然會勉強塞進去,迫得醫護人員申請監護令阻止兒子。
重點其實是能否舒服地離世:耆智園也有一位院友住了十年,一直都只是記性不好,但最後一年健康退化很快,不能走路。家人最想的,就是病人可以「舒服地去」。院友一兩個月都吃不好,家人不想插喉,偶然就吊鹽水,最後有肺炎,也沒有用抗生素,最後因為氣促,給點麻啡,也就舒服一點地離世了。
。
撮自《好好地老》逢周五刊登
。
人人都會老,但在香港安心老去並不是易事。
記者陳曉蕾透過與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教授,連月訪談結集成書《好好地老》,讓我們了解到醫院的限制,繼而探討社區的支援,再談到個人如何面對年老、面對死亡。醫院本應是個「救命」的地方,但為何長者進醫院後反而健康更差?護理服務如何能夠「以人為本」?
紙本搶購一空
電子書有優惠:shorturl.at/ghFQ8